推动艺术全民普及的“向阳方案”——市美术馆
作者:365bet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05 11:56
今年夏天,孩子们在市艺术中心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 市民可以在“城市艺术站”免费学习才艺。 全媒体记者 张雅婷 通讯员 赵悦 包新月 文/图 “青少年艺术课堂”的200个公益名额10分钟就被抢购一空,劳动人民下班后马不停蹄地走向“公民艺术夜校”,特需孩子们在文化志愿者演奏的音乐中微笑……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城市艺术中心促进每个人艺术再现的温馨画面。 今年以来,襄阳市美术馆紧紧围绕“建立优质文化资源触达当地人的直达机制”的要求,以“1+5+n”(1个中央展厅、5个主要惠民步骤、n个“建设覆盖全人、运行全年变化,反映整个城市。 今年以来,市艺术中心已开展各类艺术推广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把文化惠益转化为幸福。 精准服务,回应群众“燃眉之急” 文化服务如何“脚踏实地”?市群艺术中心从“我们给予什么,公众接受”的轻率服务模式,转向“公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精准服务模式。 今年夏天,针对双职工家庭面前“育儿难”的普遍问题,市艺术中心推出暑期“青少年艺术班”。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设非遗大鼓、少儿街舞、硬笔书法、智力等公益课程。 10分钟内200个公益名额被抢购一空。蒂此举不仅解决了家长的担忧,也为孩子打开了艺术之门。 “班上有一个小女孩,一开始很害羞,现在可以在大家面前自信地说话,这个变化让人感动。”智力班老师杨帆感慨地说。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不仅安全,而且还能学到真本领,回家后还给我们讲鼓的历史,我们也受益匪浅。”市民邓先生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市艺术中心把目光投向了特殊群体。 6月以来,市美术馆文化志愿者团队在儿童福利机构开展了20余场文化志愿者援助活动,开设市福利机构,通过“双导师制”为孤残儿童、自闭症儿童提供合适的音乐、绘画等课程。 小宇(化名)原本沉默寡言,露出双桅船学会演奏原曲《最美的笑脸》后,我笑了。 “音乐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治愈。”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破限制,打造“开放”的艺术课堂 “工作日”文化服务不能停止。打破时间障碍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 今年9月,“公民艺术夜校”在市艺术中心正式开班。夜校完善夜间设施,加强后勤保障,组建“新老”教师队伍,开设爵士舞、工笔画、竹夫特等课程,成为劳动人民“夜间充电”的热门选择。华灯初上,市美术馆内灯光温暖明亮。四楼的舞蹈教室里,爵士舞的学生们在动感的音乐声中挥洒汗水;在绘画教室里五楼,pagp工笔画家的学生们专注于用笔,练习绘画和装框技巧。 “我白天在工作场所努力工作,晚上在这里找到我的精神家园。”金融从业者林伟在紧张的绘画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活节奏。 “晚自习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预期,体现了现代都市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市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不仅提供场所,更创造一个心灵休憩的温暖空间。”截至目前,市美术馆“公民艺术夜校”已惠及2000余人,推动文化服务范围从特定群体向更多公民拓展。 共建共享,繁荣“15分钟艺术生活圈” 单个区域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文化资源如何“流动”?今年9月起,市政府美术馆创新部署“城市艺术驿站”项目,打造“15分钟艺术生活圈”。 一方面,我们优化地方服务,通过推迟开放名额、干部“一对一”保障、开设“集体文学课”等三项措施,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群体“活动难、交流难、宣传难”的问题。目前,已有60多个社会文化团队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100余项,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打破空间壁垒,构建以市博物馆为中心、城市分馆为支点、10余家“城市艺术站”为终端的立体服务网络,推进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我们改变合作模式,积极对接优质社会资源艺术体操、艺术、激烈、社会福利等公益课程,采取“博物馆支持教师、机构提供场所、公民免费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 “从家里步行不到10分钟,有免费的专家老师在这里授课,非常棒!”在米甸书院“城市艺术站”书法班学习的王阿姨高兴地说。 从服务青少年的“青少年艺术课堂”到惠及全人的“公民艺术夜校”;从关爱特殊群体的文化志愿者活动,到拓展更广阔空间的“城市艺术驿站”……城市艺术中心以“主动询问需求”找准方向,以“精准灌溉”提高效率,以“多种合力”凝聚力量,推动文化资源和服务直达草丛,开启“最后一站”。“一公里”文化造福人民。 “‘星星艺术课堂’活动包括寒暑假‘青少年艺术课堂’、‘公民艺术夜校’、‘集体文学大讲堂’、文化志愿者活动、‘城市艺术小站’五个主要内容。”市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宣布,将不断丰富“星星艺术课堂”品牌内涵,拓展服务内容,优化资源供给,着力打造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襄阳样本”,为襄阳古城注入更加生动、温暖的人文文化。
电话
020-66888888